《持续交付》读书笔记
开始以为这本书会有一些偏理论,然后读过之后才发现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,作者在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正是我们也经常遇到的。
首先引用敏捷第一宣言:“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尽早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并让客户满意。”
常见的发布反模式
- 手工部署软件
- 开发完成之后才行类生产环境部署
- 生产环境的手工配置管理
配置管理
版本控制
- 对所有内容进行版本控制
- 不只是源代码管理,每个与锁开发的软件相关的产物都应被置于版本控制之下
- 不推荐将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纳入版本控制,
- 频繁提交代码到主干, 为了确保提交代码时不破坏已有的应用程序
- 一是提交代码之前运行单元套件
- 二是增量式引入变化,建议每完成一个小功能或一次重构之后就提交代码。
- 使用意义明显的注释,注释中最好包含一个链接,可以链接到项目管理工具中的一个功能或缺陷。
依赖管理
- 外部库文件管理 * 应该始终指定外部库的确切版本
- 组件管理
实现持续集成
- 准备工作
- 版本控制(git,svn)
- 自动化构建(fastlane)
- 持续集成的前提条件
- 频繁提交
- 创建全面的自动化测试套件
- 保持较短的构建和测试过程
- 必不可少的实践
- 构建失败之后不要提交新代码
- 提交前在本地运行所有的提交测试,或者让持续集成服务器完成此事
- 等提交测试通过后再继续工作
- 回家之前,构建必须处于成功状态
- 不要将失败的测试注释掉
自动化测试中的测试替身
- 哑对象(dummy object)指那些被传递但不被真正使用的对象,它们通常只用于填充参数列表。
- 假对象(fake object)是可以真正使用的实现
- 桩(stub)为每个调用提供一个封装好的响应。
- 模拟对象(mock)是一种在编程时就设定了它预期要接收的调用。
提交阶段
提交阶段是怎样工作的?
- 编译,并在集成后的源代码上运行提交测试。
- 创建能部署在所有环境中的二进制包
- 执行必要的分析,检查代码库的健康状况。
- 创建部署流水线后续阶段需要使用的其他产物。(比如数据库迁移或测试数据)
提交阶段的首要目标是要么创建可部署的产物,要么快速失败并将失败原因通知给团队。
- 提交阶段比较有用的度量项
- 测试覆盖率
- 重复代码的数量
- 圈复杂度
- 输入耦合度和输出耦合度
- 编译警告的数量
- 代码风格
- 提交测试阶段测试套件的原则与实践
- 避免用户界面 * 测试困难,耗费时间和精力 * 速度慢 * 可以放在验收测试节点处理
- 使用依赖注入
- 避免使用数据库
- 在单元测试中避免异步 * 解决方法就是拆分测试,将异步操作拆分单独的单元测试。
- 使用测试替身 * Stub, 常常需要额外写很多代码,我们不需要关心桩是如何被调用的 * Mock, 一般通过Mock框架模拟对象,我们需要验证代码是否以期望的方式与模拟对象交互。
- 最少化测试中的状态
- 自动化验收测试
- 我理解的自动化测试是:为了验证用户故事是否满足业务而编写的一系列操作过程,与单元测试不同的是,它是面向业务,而单元测试是面向开发人员的。
- 如何实现验收测试
- 窗口驱动器模式,也就是分为测试实现层和窗口驱动层,这样使测试实现层抽象层次更高,只有窗口实现层才与具体的GUI打交道。
分支与合并
几种常见的分支发布策略:
- 主干开发;说白了,就是所有开发人员都往主干分支上提交代码。
- 按发布创建分支;即当软件准备发布的时候,才从主干创建分支。
- 按功能特性分支;应该是当下很多公司比较喜欢使用的一种策略。
- 按团队分支;比较适合大型团队,为每个团队都创建一个分支。
基于主干开发的三个好处:
- 确保所有的代码被持续集成。
- 确保开发人员及时获得他人的修改。
- 避免项目后期的“合并地狱”和“集成地狱”。
文中指出,“创建分支”与“持续集成”往往是背道而驰的,意味着说创建分支越多,就越难实现持续交付,因为开发人员都在各自的分支频繁提交代码,而“分支”上的代码往往在几天之后(甚至更长的时间)才会合并回主干,这样会导致在后期才会发现因合并代码导致的种种问题。
Comments